CIO专家-秦艽
近期,有媒体曝光了这样一则视频:河南某卫生院院长在开会时发言,要求医生给所有的病人都开中药,并声称中药是当前医院的增长点,甚至表示中药可以私自加价,而西药则只能依据零售价计算,故多开中药可以大幅提高医院收入。
网曝视频内容截图
作为医生,其职责所在应该是救死扶伤。这一言论显然忽视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一己私利而乱开药、私自加价的行为更是严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我们都不应滥用。医生应该比寻常大众更加明白这个道理,开药时只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按需开出药物处方、进行相应的治疗。
但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我想或许与近期中药材价格暴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报道,今年六月初,浙江省一对药农夫妇带了4000公斤元胡去到当地药材市场售卖,摆摊仅10分钟就将所带药材销售一空,卖出了52万元的好价钱。如此高的收益让有的人羡慕不已,也让人心生感叹“太离谱了”。
四十年难遇的现象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官网发布的2023年6月中药材市场价格监测数据报告显示,总共对1445个中药材品规的价格进行了监测,2023年6月28日同比2022年6月28日,价格上涨的有305个,占总量21.1%。有业内人士表示“最近3个月,中药材涨价品种之多、涨幅之大,实属40年未遇行情。”
综合200指数构成品种年度同比涨跌代表
注:上述数据取样自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单位:元/千克。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量中药材品种年涨幅超过了50%,更有甚者年涨幅超过了300%。最离谱的是鸡骨草等个别品种,年涨幅更是高达400%到900%。
中药材价格暴涨的背后
今年中药材价格的持续高涨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按照经验来说,5、6月这段时间应当是传统用药淡季,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影响中药材的供应量及价格的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点。
1、天气因素
今年天气变化多端,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大量中药材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如当归、党参等,产量剧烈减少。供不应求导致药材价格持续走高。
2、供货周期因素
中药材的生长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从3-5年甚至更长的年限不等。在集中上市期过了以后,市场上的供应量就会紧缩,价格也将随之上涨;等再次到了集中上市期时,价格才会有所下降。目前处于价格高位的黄连就属于这种情况。
再者就是种植户盲目入行,碰到前几年中药材行情低迷,大批药农就放弃了种植药材,影响了现在的中药材产量。
3、经济因素
如今物价上涨,土地租金、雇佣成本也在提高,药农种植以及市场收购中药材的成本最终还是会交由消费者来承受。
4、资本炒作因素
目前不少中药材有充足的供应量,价格却一路攀升,例如水牛角、白术等,这离不开大批外部资本进场炒作,恶意囤货、哄抬价格。
涨价带来的连锁效应
中药材价格暴涨,对一部分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机遇,但同时,对一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挑战。这一现象带来的连锁效应将影响到各方,有人从中获利,有人只能悄然退场。
1、药农方面
种植高价药材并刚好处于收获期的药农如今应当大赚了一笔,有了较为可观的收入。其他种植户中有人认为这是一条致富路,也跑去种植中药材。但谁能保证行情能够持续良好呢?辛辛苦苦种植了好几年,等到中药材终于能够售卖了,结果发现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最后遭受打击的还是贸然入场的药农罢了。
2、普通消费者及患者方面
广东人爱喝汤,煲汤时习惯向其中加入不少滋补类中药材。这段时间以来,不少前往购买药食同源品种中药材的消费者发现药店频繁涨价。此外,更有大量报道提及,患者在就诊后发现高价中药处方,经过有关部门核查,处方是明码标价的,不存在违规行为。这并不是因为医院有不当行为、私自进行加价,而是因为中药材涨价导致的看病成本上升。有中医专家表示,倘若减少药量,或是选择使用其他药材作为替代,将会影响药效。因此多数情况下并不能通过这些方法来降低药价。不少人对此表示“要吃不起中药了”。
3、药品生产方面
目前,已有部分中药生产企业扛不住采购成本的压力,导致某些中成药停售、停产。如果继续放任中药材价格持续高涨,这些生产企业将被迫承担巨额亏损,最终走向倒闭。届时或许会致使各企业不愿意研发、生产中成药。
4、药品销售方面
消费者认为中药材价格贵,自然就不会购买,这将影响到药店的销售情况。即使有进行调价,但售价的调整速度远跟不上进货价的上涨速度,因此药店的成本还是在不断上升。有的药店为了留住顾客甚至只能亏本经营,但顾及进货成本,未来可能将会出现某些药材缺货的情况。
中药材是中医药行业的基础,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其价格一路疯涨,都会引发整个产业的连锁反应。普通百姓与药企都渴望这波涨价可以早日结束,如今国家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希望中药材的价格能够得到控制、恢复稳定,百姓也能回归用得起药的日子。
相关文件下载、服务及学习课程:
合规文库: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第22号公告附件)
合规培训:中药材如何建立追溯系统
委托定制:药品经营许可证(零售)核发
联系专家,获取专家指导意见:e邀专家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