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专家-白求
国家药监局将流感疫苗批签发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这一关键政策调整正悄然推动行业供应链重构、市场格局洗牌,并在国际竞争与应急响应体系中埋下深度变革的伏笔。
2025年4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流感疫苗批签发时限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将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批签发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工作日,但调整前已受理的批次仍按原时限执行。流感疫苗具有生产周期长和季节性需求集中的特点,过去企业需先完成自检再申请批签发,导致疫苗上市延迟,难以应对每年9月至次年3月的流感高发期。缩短批签发时限既可加速疫苗上市,保障公共卫生需求,也能通过政策激励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对行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全链条效率升级。上游原辅料供应周期需同步缩短,中游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排期与物流衔接加速上市,下游库存周转率也将提升。
第二,市场格局加速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成熟质控体系进一步扩大份额,中小企业面临提质转型压力,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第三,国际拓展路径打通。审批效率提升符合WHO监管标准,为企业获取国际认证、开拓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创造条件。
第四,应急响应能力强化。时限压缩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缓冲期,若配套“预批签发”等机制,可更快释放应急产能。
对企业来讲,短期内面临生产排期调整压力,需重新规划自检与申报的时间窗口,可能增加阶段性运营成本。但上市周期缩短可降低库存积压风险。同时,45天硬性时限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避免因检验不合格导致流程延误。
建议:
1. 强化生产计划管理:结合流感毒株预测提前启动生产,压缩自检周期;
2. 投资质量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降低批签发抽检风险;
3. 深化与监管部门协作:主动参与批签发流程优化试点,例如探索同步检验等创新机制。
在监管层面,建议实施需多层级监管协同:
一是省级药监局需加强属地批签发机构能力评估,推动设备更新和人员培训;
二是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应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南,统一全国检验尺度;
三是同时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防范因时限压缩可能引发的质量风险。
此外,可通过固定抽样机构和人员、完善异议申诉机制保障流程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