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专家-白求
国家局通告28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监管压力持续倒逼行业升级生产标准、规范标签标识。
2025年4月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8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的通告,此次国家药监局公布的28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不合格原因包括成分超标、标签标识不规范及检出违禁物质等。通告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四省药监局对相关企业立案调查,责令立即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要求全国范围内经营者停止销售涉事产品,追溯违法源头,依法严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抽检结果源于2024年的全国性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由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等单位执行,体现了监管的延续性与系统性。
不合格的化妆品可能会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用妆安全,此类事件警示消费者需提高甄别能力,关注产品成分与备案信息。国家药监局近年频繁发布不合格通告(如2024年11月40批次、2025年3月47批次等),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化妆品安全问题的认知,促使消费者转向更透明的品牌与渠道。
从近年频繁发布的通告也可以看出监管趋严的态势。若多次“登榜”将面临高额处罚与市场淘汰风险。同时,新锐品牌更需在合规细节上投入更多精力,否则可能损害品牌声誉。长远来看,监管压力将倒逼行业提升生产标准,推动技术升级与供应链透明化。
未来抽检可能会扩大覆盖范围,细化检验项目,升级技术手段。从生产端延伸至电商、直播等新兴渠道,并针对功效宣称、成分浓度等争议点加强核查。同时,利用区块链等实现全链条追溯,提高监管效率。此外,“标签合规”或成重点,企业需明确成分使用目的,避免因标注模糊引发争议。
企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到标签审核均需合规。完善风险自查机制,尤其关注防腐剂、功效成分等高风险领域。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主动公开信息、快速整改,以维护品牌形象。监管部门“一案双查”(查产品、查记录)的模式,要求企业加强进货查验与销售台账管理,实现源头可溯、责任可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