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专家-无名子
在2012年,欧盟批准了首个的基因治疗药物Glybera(格利贝拉)上市。尽管后来由于商业原因该药物退出了市场,但这一批准意味着基因治疗研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此后,基因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数量呈爆发性增长的趋势,截至到目前全球基于病毒载体的体内基因疗法14款被批准上市。
AAV基因治疗开发蓝图:
对于基因治疗产品,有两个关键方面需要特别关注:首先是它所递送的目标基因(GOI),其次是用于递送目标基因的载体。基因治疗的载体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病毒类载体,另一种是非病毒类载体。
腺相关病毒(AAV)作为病毒类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AAV具有强大的组织特异性,可以在体内稳定地长期表达目标基因;与染色体整合的风险极小,免疫原性也很低,几乎无致病性。因此,基于这些优点,AAV疗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
目前已经分离出100多种以上的AAV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AAV可以靶向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器官,适应症包括眼科、耳科和神经科等领域的局部给药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血友病和心血管相关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给药疾病。随着基因治疗药物的深入研发,AAV基因疗法也已在自免疾病和肿瘤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治疗选择。
目前国内共25款AAV基因治疗药物IND申报获批,其中3款进入III期临床。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多种与AAV相关的基因治疗药物获在欧美批准上市,AAV基因治疗的发展前景广阔。
rAAV药物设计和生产工艺流程:
重组的AAV(rAAV)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病毒表面的衣壳,衣壳蛋白(Cap)有3种,分别为VP1、VP2和VP3,AAV衣壳是由60个VP1、VP2和VP3组成的20面体结构,VP1、2、3的组成比例大概是1:1:10;另外一部分是衣壳内所包裹的基因。野生型的AAV约是4.7kb的线性单链的DNA基因组,两端为倒转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Terminal Repeat,ITR),ITR中间是有两个基因,一个是跟它的复制相关的Rep基因,另一个是与衣壳蛋白表达相关的Cap基因。rAAV疗法的设计原理是把AAV中的Rep和Cap基因换成需要的目的基因(GOI),然后通过AAV来进行递送。
rAAV的生产工艺路线包括以下流程:1.上游的病毒包装;2.下游的病毒纯化;3.制剂分装。所以rAAV生产工艺开发从这3个流程考虑,其中AAV的病毒包装系统现在比较常用的是三质粒转染系统,三质粒转染的方式可以基于悬浮细胞体系或是贴壁细胞体系。而下游的病毒纯化工艺通常包括细胞裂解、超滤、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浓缩等等过程。最后的制研工艺开发主要考虑点是提高AAV产品保存稳定性,通常AAV的保存体系里面需要维持一定的盐离子的浓度,所以辅料中通常需要添加一些稳定剂,比如说蔗糖、泊洛沙姆等。
了解了AAV的特点和AAV药物的设计原理和工艺研究考虑点,更加有利于理解下文介绍的AAV药物的分析技术和挑战。
一个可靠的药物分析方法,是由多个要素组成,包括但不限于:
● 经过校验的仪器设备,并且使用应该在效期内;
● 人员需要经过适当的培训;
● 所使用的试剂、耗材和原材料应该是有可靠稳定的供应商来源,而且应该在效期内进行使用;
● 经过确认/验证的分析方法。
而分析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方需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了整个药物研发的全流程:
● 研发的早期可能只需要做一些方法学的开发,或者是简单的适用性研究,到临床I/II期阶需要进行方法的确认以及部分验证。
● 到了关键临床阶段,也就是BLA/NDA阶段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方法学验证。
● 上市之后分析方法需要进行日常的维护和验证状态再评估。
● 同时涉及到需要对分析数据进行趋势的分析,如果发现这个方法可能出现一些不适用的情况,需要做方法的修订,或者是方法的变更,抑或是用新的技术平台去替代原有的旧的方法。
AAV基因治疗药物分析平台的建立要结合通用要求和AAV药物分析目标,分析目标指的是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CQA)。在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所关注的关键属性是不一样的:
● 药物开发的早期更加关注产品生物学特性相关的质量属性,比如血清型组织特异性分布、转导活性、免疫源性、成药性产量分析、成药性活性分析、成药性杂质分析等。
● 到了工艺开发阶段更关注产量、空壳率、聚集比例、错包率、宿主DNA残留(HCD)、效价(potency)和初步的杂质研究。
● 到了更大规模的中式生产阶段,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全面的研究,涉及到鉴别、含量、效价(potency)、纯度、安全性、杂质等。
AAV药物所用的技术平台和蛋白类药物很多都是相同的地方,比如用的ELISA、HPLC、LC-MS、SEC-MALS等。AAV药物也有比较特殊的分析技术,包括但不限于ddPCR、分析超离(AUC)技术、测序相关的一代、二代测序等。
AAV的定量分析方法:
对于AAV的定量分析方法需要从多个维度体现,AAV药物含量检测通常称之为滴度检测。AAV的滴度有物理滴度和感染滴度。物理滴度包括病毒衣壳滴度和基因组滴度。对于病毒衣壳滴度,通常用ELISA或表面离子共振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对于基因组滴度的分析,最早时候通常用qPCR检测,随着数字PCR平台的成熟,其已经渐渐替代了qPCR成为滴度检测主流的平台。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相对于qPCR有独特的优势。ddPCR是一种绝对定量的方法,不需要使用标准曲线就可以进行定量;ddPCR对于整个反应体系里面的干扰物的耐受性更好,即使使用不同的前处理方式,ddPCR的结果一致性也比较好,同时相对qPCR,它的一个方法检测的变异性会更小,偏差会更小些。
对于感染滴度分析,现在普遍使用的是TCID50的方法(半数细胞培养感染剂量),测定AAV进入细胞并利用细胞内物质复制和产生子代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能力。但是TCID50方法结合了细胞病毒感染和PCR检测,方法比较复杂,且变异性比较大,可达到50%。除了TCID50的方法,也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感染中心检测法(infectious center assay,ICA),也用于感染滴度的分析。
AAV治疗产品potency分析:
关于AAV治疗产品potency分析是AAV药物开发中比较大的难点之一,因为AAV产品特异性大,很难建议平台方法,转基因功能不清楚或是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MOA),导致potency方法开发周期长和结果变异性大。
目前potency方法可以使用RT-PCR的方法来分析目的基因的转入水平(mRNA),也可以利用western blot/ELISA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或是更进一步结合bio-assay分析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目前法规对于这一块并没有明确要求采用什么方法,但是FDA potency指导原则建议potency方法应代表产品的作用机制,应考虑基因转移的测量指标和所转移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同时建议开发多个互补试验,测定与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相关的不同产品属性。
AAV产品的相关杂质检测:
AAV病毒包装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生物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如空包、错包或者是部分包装的情况,也可能会产生各种聚集体,所以对于AAV产品的相关杂质进行表征也有很大挑战。对于这些杂质的分析,现在常用的是分析型超速离心(analytical ultracentrifuge,AUC)方法,由于不同形态AAV的沉降系数不一样,从而可通过超速离心达到分离检测、获取不同形态AAV的比例信息,AUC优势是重复率高,变异性低,能识别部分包装的病毒,但AUC方法分析周期长,需要样本量大,一定时间内处理样本量也有限。所以关于AAV杂质的表征和放行检测,会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包括HPLC、DLS(dynamic light scattering)等
AAV药物的高级结构:
AAV分子量很大,大概有4000到5000KB,AAV药物的高级结构表征也是个难点。AAV药物特点很难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策略来进行结构表征,通常AAV是用自下而上的策略进行AAV蛋白的高结构表征。AAV的衣壳蛋白被消化成各种大小不一的肽段,通过对这些肽段的分析进行AAV的衣壳蛋白的高级结构表征。涉及到的检测项目,包括氨基酸序列和VP1、2、3摩尔比例以及各种反应后修饰,脱酰氨、氧化、磷酸化反应修饰。对于AAV基因组的表征,可利用二代NGS测序或者是三代测序。
总结:
AAV产品质量分析挑战主要来自于AAV本身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
● AAV是一个活的结构复杂的病毒,而且外壳蛋白表面也存在着大量的翻译后丢失,所以AAV药物分析比一般的重组蛋白药物更复杂。
● AAV本身包装过程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存在错包、部分包装、空包的风险。
● 对于现在通用的三质粒共转染的生产工艺,工艺不稳定,存在着质量不一致性的风险。
● AAV药物本身的稳定性也是存在很大挑战,通常需要在-60℃以下温度长期保存。
● AAV药物分析标准品通常是采用企业内部自制参考品,但是对于这类参考品有比较大的稳定性挑战。病毒参考品和实际样本是保存在相同温度,但病毒参考品如果用于活性分析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参考品和供试品的活性同步下降,但是比活性却没有变的情况,这样很难反映产品活性的真实变化。
● 因为产品杂质的复杂性,目前对杂质的分析手段也比较局限。
● 目前为止对于AAV类产品的特性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的一些检测方法也是发展比较滞后的,前面提到的AAV的potency的定量分析难度很大,方误差很大,CV可能会达到50%,甚至100%这个水平。
● AAV药物的分析对于设备的要求很高,所以导致它的放行成本也很高,比如ddPCR、HPLC检测用的设备比较昂贵。
参考文献:
1. Andreas L. Gimpel Georgios Katsikis , Sha Sha, et al.. Analytical methods for process and product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based gene therapies. Molecular Therapy: Methods & Clinical Development Vol. 20 March 2021.
2. Neil G. Rumachik1, Stacy A. Malaker, and Nicole K. Paulk. Method for Bottom-Up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rAAV Capsid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and Vector Impurities.Frontiers in Immunology,April 2021 Volume 12.
3. FDA指导原则 Potency Tests for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
相关文件下载、服务及学习课程:
合规文库:ICH Q2 分析方法验证
合规培训:AAV基因治疗产品CMC开发的合规实践
委托定制:FDA审计服务
联系专家,获取专家指导意见:e邀专家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