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公告 全国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制修订计划的有关要求,我中心组织编制了《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经调研、讨论,现已形成征求意见稿(附件1),即日起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填写意见反馈表(附件2),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于2023年10月7日前反馈至我中心。邮件主题及文件名称请以“《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反馈单位名称”格式命名。
联系人:闵玥、吴静
联系方式:010-86452806、010-86452807
电子邮箱:minyue@cmde.org.cn、wujing@cmde.org.cn
附件:
1.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
2.意见反馈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2023年9月4日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以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为主体材料制成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以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为主体材料制成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需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注册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需在遵循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预期发挥骨与骨或骨与软组织固定的第三类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由丙交酯、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ε-己内酯形成的均聚物、共聚物或共混物等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也可能由上述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合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硫酸钙等无机材料后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对于采用可吸收天然高分子材料、可降解金属材料制成的骨内固定植入器械。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骨科填充和修复材料。
二、注册审查要点
(一)监管信息
1.产品名称
产品命名需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无源植入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的要求。通常可采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通用名称,或以产品结构和预期目的为依据命名。
2.分类编码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本指导原则适用产品分类编码包含13-01-02、13-02-01、13-06-02、13-06-03,管理类别为Ⅲ类。具体见表1。
表1 适用产品名称和分类编码
分类编码 | 产品名称 | 适用范围 |
13-01-02 | 可吸收接骨板钉系统 | 用于非承重部位的骨折内固定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中骨折部位的固定。 |
13-02-01 | 可吸收带线锚钉、可吸收界面螺钉、可吸收缝线 | 用于肩、足、踝、髋、膝、手、腕、肘、半月板、交叉韧带等部位的软组织重建和修复。 |
13-06-02 | 可吸收颅骨锁 | 用于开颅手术后颅骨瓣的固定。 |
13-06-03 | 可吸收颅颌面内固定系统 | 用于神经外科和颌面外科手术中骨折的固定。 |
3.主文档授权信
如适用,申请人应当对主文档引用的情况进行说明。申请人需提交由主文档所有者或其备案代理机构出具的授权申请人引用主文档信息的授权信。授权信中需包括引用主文档的申请人信息、产品名称、已备案的主文档编号、授权引用的主文档页码/章节信息等内容。
(二)综述资料
1.产品描述
1.1结构及组成
申报资料中需明确适用的产品组成部件、各部件选用材料(含材料组成及比例)及符合标准、表面处理方式、交付状态、灭菌方式及货架有效期、结构示意图和/或实物图,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
1.2型号规格
提供产品结构及关键尺寸的设计依据,明确型号规格的划分依据。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需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需采用对比表及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对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产品特征、性能指标等方面加以描述。需提供体现产品设计特征的关键尺寸信息,如可吸收接骨板的长度、宽度、厚度、螺钉孔孔径等,可吸收接骨螺钉的螺纹最大直径、底径、头部直径、长度的尺寸及公差。
1.3作用机理
需描述产品的作用机理,必要时提供产品的操作步骤说明及图示。
2.适用范围及禁忌证
2.1适用范围
注册申请人需根据申报产品的设计特征,明确产品适用范围和适应证,说明预期与其组合使用的器械。
2.2适用人群
宜明确目标患者人群信息、患者选择标准信息以及明确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申报产品目标患者人群包含新生儿、婴儿或者儿童,应当描述预期使用申报产品治疗、缓解或治愈疾病、病况的非成人特定群体及年龄范围。
2.3禁忌证
如适用,通过风险/受益评估后,针对某些疾病、情况或特定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认为不推荐使用该产品,应当明确说明。
(三)非临床资料
1.产品风险管理资料
注册申请人需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风险管理,并按照GB/T 42062相关要求提交风险管理资料。
识别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的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灭菌、运输、贮存、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危险(源),估计和评价相关风险,控制风险并监视上述控制的有效性,需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具体内容参考GB/T 42062第9章和《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基本原则》的2.1.2 e)和f)。所有产品变更注册和已在境外上市产品注册时,申报资料中的风险管理报告需包括上述内容。未在境外上市产品注册时,风险管理报告中的此项内容可留空,上市后持续开展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与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有关的危险(源)包括材料的化学危险(源)、生物学危险(源)、环境危险(源)、有关使用的危险(源)、因功能失效、老化及存储不当引起的危险(源)等,如材料或材料来源变化;生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险(源),包括污染、添加剂、加工助剂、辅剂的残留,工艺用水,生产环境洁净度,产品清洁度;灭菌过程可能产生的危险(源),包括灭菌方式对产品的不适宜,灭菌不完全、灭菌方法导致产品失效、灭菌不彻底等;包装材料对产品的危险(源);产品预期植入的危险(源),如同类产品以及同材料产品临床应用所产生的相关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如骨折愈合前产品发生不可接受的力学下降;正常使用过程中,产品产生非预期降解产物或降解过快导致的环境风险等。其中,接骨板钉产品、肌腱韧带固定产品的其他危险(源)还可参考《金属接骨板内固定系统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1年修订)》《肌腱韧带固定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
说明符合《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各项适用要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证明其符合性的文件。对于不适用的各项要求,应当说明理由。
3.产品技术要求及检验报告
产品技术要求的制定应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申请人需依据产品的技术特征和临床使用情况确定产品安全有效的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需充分参考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规定,且不得低于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3.1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提供产品型号、规格的划分说明,推荐采用图示和/或表格的方式。如产品结构图示复杂且文本较长,可以附录形式体现。
3.2性能指标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可包含表2中所列内容。如不适用,需进行解释说明。申报产品中如包含非可吸收/降解部件,需结合适用的指导原则和/或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项目。
表2 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
项目类别 | 技术要求性能指标 | |
通用性能 | 各组分含量或比例、外观、表面粗糙度、尺寸及允差、无菌性 | |
化学性能 | 分子量或特性黏度、分子量分布、单体残留、溶剂残留、催化剂残留、水残留、重金属残留、无机材料的微量元素残留、环氧乙烷残留、褪色试验 | |
机械性能 | 四肢创伤固定钉板 | 接骨板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刚度;接骨螺钉最大扭矩和断裂扭转角、轴向拔出力、旋入扭矩和自攻力、配合性能 |
带线锚钉 | 插入器与旋入式锚钉作为整体的旋入扭矩和断裂扭矩、锚钉与缝线的固定强度、可吸收缝线断裂强力、针线连接强力 | |
肌腱韧带固定螺钉 | 旋入扭矩、断裂扭矩、固定强度;螺钉与鞘套的配合性能 | |
颅骨锁/夹 | 锁扣力 |
3.3检验方法
产品的检验方法需根据技术性能指标设定,检验方法需优先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自建检验方法需提供相应的方法学依据及理论基础,同时保证检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现性,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3.4附录
成品材料的部分化学性能要求可以产品技术要求附录形式载明,例如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NMR)、比旋光度、主体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温度、结晶度;无机材料的钙磷原子比、相成分及结晶度。
4.研究资料
4.1物理和机械性能研究
结合产品的临床使用以及预期失效模式,进行产品物理和机械性能研究,提供最差情况的确定依据和测试结果的可接受依据。若有适用的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或产品标准需参照执行。
4.1.1可吸收接骨板钉
对于可吸收接骨板钉内固定系统,可参考YY/T 0509选择适用的评价项目如可吸收接骨螺钉的扭转性能(最大扭矩和断裂扭转角)、旋入扭矩、轴向拔出力、弯曲性能(如适用),可吸收接骨板的动静态弯曲性能。必要时,对可吸收接骨板钉内固定的系统机械性能(如悬臂梁弯曲性能)进行评价。
4.1.2可吸收带线锚钉
对于可吸收带线锚钉产品,可参考YY/T 1867选择适用的评价项目如可吸收锚钉与缝线作为整体的疲劳前和疲劳后的固定强度、疲劳后缝线伸长量,锚钉与缝线的连接强度,旋入式可吸收锚钉与插入器作为整体的旋入扭矩和断裂扭矩,敲入式可吸收锚钉的敲入性能。对于可吸收或部分可吸收缝线,可参考YY 1116、YY/T 1832对可吸收缝线的针线连接强力、动静态拉伸性能等进行评价。
4.1.3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界面螺钉
对于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界面螺钉,可选择适用的评价项目如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疲劳前/后的固定强度,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与插入器作为整体的旋入扭矩和断裂扭矩,敲入式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的敲入力。
4.1.4可吸收颅骨锁/夹
对于可吸收颅骨锁,可选择进行评价的项目如颅骨锁的脱扣力、反复紧固松解性能。
4.1.5可吸收颅颌面钉板
对于可吸收颅颌面接骨板钉系统,可选择进行评价的项目如可吸收接骨螺钉的扭转性能、旋入扭矩、轴向拔出力性能,可吸收颅颌面接骨板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抗压缩、抗冲击性能,可吸收颅颌面接骨板钉系统的弯曲、抗压缩、抗冲击性能。对于植入前需进行塑形的接骨板,需对其可塑程度予以评价。
4.2化学/材料表征研究
需明确材料供应商名称、材料通用和商品名称、CAS号和牌号、技术规范和质控要求,符合的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
除明确材料中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外,需结合申报产品涉及生产工艺和原材料质控要求提供材料理化性能研究资料。如终产品为复合材料,其单一组成材料理化性能表征不能代表复合材料理化性能表征时,需选取复合材料进行理化性能表征。灭菌方式对产品理化性能有较大变化的(如辐照灭菌),宜选用灭菌后试样进行理化性能测试。具体理化性能表征项目见表3和表4。明确产品适用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及结果的可接受性。
4.2.1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理化表征
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包括以下材料:
4.2.1.1聚(L-乳酸):聚(L-丙交酯),PLLA
4.2.1.2聚(DL-乳酸):聚(DL-丙交酯),PDLLA
4.2.1.3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PGLA
4.2.1.4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P(LA-TMC)
4.2.1.5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
4.2.1.6聚(己内酯-乙交酯):P(CL-GA),PCGA
4.2.1.7聚(己内酯-丙交酯):P(CL-LA),PCLA
4.2.1.8ε-己内酯均聚物及共聚物,PCL
需针对产品所用材料选取表3中适用项目提供相应的性能研究报告。如不适用,需提供不适用的理由。
表3 可吸收高分子材料理化性能表征项目和方法
检测项目 | 可选方法 | 方法标准 | |
摩尔质量 | 数均分子量/ Mn |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HPSE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乌氏黏度计法 | YY/T 1678 GB/T 1632.5 ASTM D2857 ASTM D4603 ASTM D3536 ASTM D3593 中国药典 |
重均分子量/ Mw | |||
分子量分布系数/ (Mw/Mn) | |||
特性黏度IV/(dL/g) | |||
物理性质 |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GB/T 19466.3 ASTM D3418 GB 11998 |
熔融温度Tm/ ℃ | |||
结晶温度Tc/ ℃ | |||
结晶度和晶区和非晶区分布情况/ % | |||
密度/ (g/cm3) | 密度梯度柱法 | GB/T 1033.2 ASTM D1505 | |
化学鉴定 | 定性分析(红外光谱法、磁共振法) | 红外光谱鉴定、核磁共振(NMR)波谱鉴定 | ASTM E386 GB/T 6040 ASTM E1252 中国药典 |
比旋光度/ ° | 旋光检测法 | 中国药典 | |
单体残留/ (质量%) |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 YY/T 1776 中国药典 | |
溶剂残留/ (μg/g) | 气相色谱法 | ICH Q3C(R3) ASTM E386 中国药典 | |
重金属残留 (μg/g) | 重金属检查法 | 中国药典 | |
催化剂残留/ (μg/g) | 原子吸收/发射(AA)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ICP)光谱 | ASTM E386 | |
水分残留/ % | 重量分析法、Karl Fisher滴定法 | 中国药典 | |
力学性能 | 拉伸强度Rm/ MPa | 台架试验 | ASTM D638 ASTM D882 |
屈服强度Rp0.2/ MPa | 台架试验 | ||
杨氏模量/ GPa | 台架试验 | ||
断裂伸长率 Z/ % | 台架试验 | ||
缺口冲击强度(悬臂梁)/(J/m) | 台架试验 | ASTM D256 | |
弯曲强度/ MPa | 台架试验 | ASTM D790 | |
弯曲模量/ GPa | 台架试验 |
4.2.2无机材料理化表征
复合可吸收材料中可能混有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硫酸钙等无机材料。除表3中的项目外,还需提供表4中适用项目的研究资料。
表4 无机材料理化性能表征项目和方法
检测项目 | 可选方法 | 方法标准 | |
物理性质 | 形状和尺寸(如粒径及粒径分布)、颗粒分散均匀性 | 颗粒尺寸:激光衍射法或筛选法;粒度分布仪 | ISO 13320 ISO 2591-1 |
无机材料含量或在复合材料中占比 | TGA热重法或溶解离心法 | 中国药典 | |
化学鉴定 | 重金属总量(以铅计)/ (ug/g) | 重金属检查法 | 中国药典 |
微量元素/ (ug/g)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GB 23101.3 ISO 13779-3 | |
成分和相纯度 | 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法(XRD) | ISO13779-3 | |
钙磷原子比 | 重量法/容量法、X射线衍射法 | GB/T 1871.1 GB/T 1871.4 GB 23101.3 | |
溶解和pH变化 | / | YY/T 1558.3 YY/T 1640 |
4.3 体外降解性能
需参考YY/T 1806.1、YY/T 0473、YY/T 0474和YY/T 0509开展体外实时或加速降解试验。需明确试验时间点设置依据及合理性,明确其评价方法,体外降解评价方法宜根据产品特性选择使用,例如评价和测定各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样品的外观形貌、质量、相对分子量及其分布或特性黏度、结晶度、降解产物的含量及与产品预期用途相关的性能(如机械性能)等。如采用加速降解试验,需选择低于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试验条件。
4.4生物学特性研究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预期设计可降解,并将降解产物释放于患者,这是此类产品与其他预期不被患者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根本不同的特性。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需结合产品和产品降解产物研究,按照GB/T 16886.1中系统方法框图、YY/T 1775.1,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中的审查要点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必要时根据GB/T 16886系列标准进行生物学试验。与组织/骨持久接触的植入器械生物学评价终点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材料介导的致热性、急性全身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植入反应、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需结合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的预期目的、物理和/或化学表征、降解性能等论证产品在上述各项生物学风险评定终点的安全性。
4.4.1样品制备
可吸收材料可能引起浸提液pH和/或渗透压变化,需在生物学试验前进行测定。已知可吸收降解产物影响实验体系的pH和/或渗透压,调整浸提液pH和/或渗透压至生理范围以评价pH和/或渗透压的保持会否影响试验结果可能是适宜的。关于浸提时间和/或温度,浸提参数可能加快可吸收材料的降解且可能产生极大量的可影响试验结果的已知副产物。高于体内温度(接近或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浸提可导致不具临床条件代表性的聚合物性能(如降解)变化,宜避免。所以,除37℃外,其他浸提温度可能不适用。同时可参考GB/T 16886.12中适用要求。
4.4.2材料介导的致热性
骨内固定植入物的可浸提物/可沥滤物如可能进入全身循环、淋巴系统和/或脑脊液,需要考虑材料介导的致热性。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交评价资料:
可通过与既往产品对比分析,论证申报产品生物学风险等同性。可通过提供原材料及终产品的化学表征、毒理学风险评估等评价资料,证明申报产品不含已知致热性物质(如GB/T 16886.11附录G列举),可免于进行热原试验。
如果评价过程中发现含有引起过致热性反应的物质和/或未知其致热潜能的新化学成分或物质,需要对该成分或物质的致热性进行进一步评价,必要时对终产品进行热原试验。
4.4.3(亚)急性全身毒性和(亚)慢性毒性
骨内固定植入物通常需要对急性全身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
如果植入试验中包含了足够的动物数和时间点,可以综合评估获得急性全身毒性、亚慢性毒性的信息,并不总是需要单独开展急性全身毒性、亚慢性毒性研究。如果动物作为全身毒性试验的一部分,对照样品(包括阴性对照、假手术对照)宜植入单独的动物,否则需提供合理性理由。
4.4.4植入反应
建议观察发挥预期用途时间内骨长入及安全性(如释放产物对骨生成的影响),通常需开展骨植入试验。一般而言,研究周期宜长至或超过完全吸收的时间点。在材料完全吸收前结束研究的,宜给出生物组织反应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曲线。建议涵盖植入物降解时间范围重要部分的长期研究。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可考虑进行体外部分降解后材料(如至50%质量损失或50%机械强度损失)植入以更快观察到植入后晚期阶段事件。但是,不能替代表征可吸收器械实时体内降解特性的研究。在尚未有临床批准使用的同类产品/同类材料可作为植入试验对照样品时,可选择阴性对照材料(如超高分子聚乙烯、不锈钢)或假手术部位,其结果可用于评价试验动物的植入反应。
4.4.5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通常,聚丙交酯或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降解产物已知,和/或可沥滤物(包括添加剂、加工助剂、辅剂的残留)种类和剂量已有遗传毒性数据时,不需要额外进行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安全性试验。如添加复合材料,且降解产物未知或产生新的降解产物,则需要开展化学分析评估或浸提物遗传毒性试验。
4.4.6体内代谢和毒代动力学
对于由已上市成熟材料(PLLA、PLGA等已有材料标准的材料)制备的产品,原则上不要求申请人提供该产品的体内代谢研究资料,可通过提供已有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持;或通过生物相容性评价等方式,验证产品的安全性。若产品使用了新的可吸收材料,且缺乏对该材料体内代谢的相关研究资料,则需要进行该产品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评估,以及降解产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4.5清洗、灭菌研究
4.5.1清洗工艺研究
明确产品的清洗工艺的方法和参数,工艺的确定依据以及验证的相关研究资料,如加工助剂、细菌内毒素质控等。
4.5.2灭菌工艺研究
描述用于保证产品无菌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SAL)需达到10-6。
4.5.2.1生产企业灭菌
该类产品一般为灭菌包装交付,需提供灭菌工艺验证报告。对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需提供灭菌结果确认和过程控制报告,具体可参照GB 18279系列标准。
对于经辐照灭菌的产品,需明确射线种类、辐照剂量及相关的验证报告。需评价灭菌方法(包括不同辐照源)对于产品性能的影响,并提供验证性能的确定依据、验证方案及报告以及接受指标的确定依据,具体可参照GB 18280系列标准。辐照中,交联反应和断链反应同时发生。如果断链反应多于交联反应,会导致聚合物基体严重降解,引起聚合物分子量降低,从而影响产品力学性能。所以,需要评价最大辐照剂量对于可吸收植入产品的性能的影响。
4.5.2.2使用者灭菌
对于非无菌包装交付的产品,且使用前需灭菌的医疗器械,需提供证明包装能减少产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且产品和包装适用于生产企业规定灭菌方法的研究资料。例如,可吸收聚酯类材料通常不耐受高温,如采用高温灭菌方式需提供产品对灭菌工艺耐受性的研究资料。
需明确推荐的灭菌方法和参数、所推荐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以及验证的相关研究资料。
4.5.3EO残留研究
若灭菌使用的方法涉及出现残留,需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具体方法和条件,并提供研究资料。对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需提供灭菌结果确认和过程控制报告,具体可参照GB 18279系列标准。对于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的可耐受接触限量,建议参考GB/T 16886.7中4.3.5.2的要求进行规定。
4.6动物试验研究
参照《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决策原则》确定是否需要开展动物试验。可吸收骨内固定产品的动物试验一般用于评价产品在体内降解过程中材料理化性能(如特性黏度、质量)、机械性能变化,骨愈合效果。如果通过产品物理和化学表征、机械性能、体外降解性能、生物学特性等研究证明其与已上市同类产品具有等同性,则无需开展动物试验。如经决策分析需开展动物试验研究,可参照《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中相关要求进行。对于可吸收骨科内固定产品进行动物试验研究时,需关注以下内容:
4.6.1动物模型
选择的动物模型需代表该产品的适用范围/适应证、推荐使用的解剖部位、与内固定和/或外固定器械配合使用、产品特有的使用方法。动物模型的设计需考虑动物骨骼自身修复能力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除非适应证中包括骨骼发育中的儿童,通常动物模型需选择骨骼成熟的动物。
4.6.2试验周期
根据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需求设定试验周期。评价产品体内降解时,可根据体外降解试验评估产品的降解时间,以确定观察期,其观察期通常设置三个时间点:没有或仅有少量降解、降解过程中(建议包括降解达到或超过50%质量损失的时间点)、组织反应达到稳定状态或植入部位产品几乎完全消失。
4.6.3观察指标
可将观察指标分为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关注动物试验手术过程中植入物及配套器械的可用性。根据实验目的和产品设计特征,在各观察时间点选择合理的影像学(X射线、micro-CT等)、血液、尿液(如适用)、大体解剖、新生骨生物力学性能以及组织学(HE染色、Masson染色等)指标等进行研究;以此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特别关注植入后产品降解引发的性能变化,例如质量损失、体积损失、分子量或特性黏度变化、机械性能变化等,植入后部位的骨及软组织愈合情况等。
4.7稳定性研究
4.7.1货架有效期
注册申请人需参照《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提供产品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资料。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试验通常可包括加速稳定性试验、实时稳定性试验等,需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特性选择验证方式。无论加速稳定性试验还是实时稳定性试验,注册申请人均需在试验方案中设定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及判定标准。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是验证产品货架有效期的直接证据。当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与其不一致时,应以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为准。如采用加速老化,需要论证老化温度对可吸收材料的影响。
注册申请人需提交包装研究资料,依据有关国内、国际标准对包装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如GB/T 19633.1、GB/T 19633.2、ISO 11607、ASTM F2475、ASTM D4169等。可采用包装封口完整性检测用于替代无菌检测。包装完整性检测项目包括染色液穿透法测定透气包装的密封泄漏试验、目力检测和气泡法测定软性包装泄漏试验等;包装强度测试项目包括软性屏障材料密封强度试验、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试验等。
4.7.2运输稳定性
注册申请人需提交运输稳定性验证资料,证明在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环境条件(例如:震动、振动、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不会对医疗器械和包装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清洁度和无菌性,造成不利影响。
4.8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资料
注册申请人可根据实际生产工艺流程提交适用的工艺验证资料,明确关键工艺过程控制。如外购原材料,注册申请人可引用经原材料供应商登记备案后主文档的授权信息。
针对材料合成工艺,注册申请人需明确主要反应过程、反应试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生成物、中间产物等。如涉及不同材料混合,需描述混合过程,明确加工助剂的质控,并对混合均一性进行控制和验证。对每一步生产过程的非预期产物进行确认、分析、控制,提交非预期产物的质控标准、对人体安全性的评估资料等。
针对注塑工艺,注册申请人需描述具体工艺过程(如配制过程描述、粒料塑化条件、过程黏度控制、注塑过程控制等)、阐明其过程控制点及控制参数。对生产工艺的可控性、稳定性需进行确认。明确生产过程中各种加工助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杂质(如单体残留、小分子残留物、重金属、助溶剂、脱模剂等)的控制情况。
针对机加工和后续步骤,注册申请人需提供生产工艺流程图,明确特殊过程和关键工序,提供特殊过程的确认资料以及关键工序的验证资料。明确各生产工序中各种加工助剂的使用及残留控制情况。
(四)临床评价资料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未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可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子目录13“无源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临床评价产品推荐路径》具体要求提交临床评价资料。需注意,如产品符合《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2020年修订版)》中“可吸收四肢长骨内固定植入器械”情形,需经临床试验批准后方可开展临床试验。
1.同品种临床评价
在满足注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等同性论证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境内已上市同品种产品的对比、分析、评价,并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临床评价报告技术指导原则》要求的项目和格式出具评价报告。
2.临床试验
申请人可参照《决策是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明确需要开展临床试验的主要考虑因素,若开展申报产品临床试验,则需严格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进行临床试验,并提交完整的临床试验资料。临床试验的设计可参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
申请人如有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可参照《接受医疗器械境外临床试验数据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
(五)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样稿
产品说明书和标签需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要求,还需符合YY/T 0466.1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说明书、标签的内容应当真实、完整、科学,并与产品特性相一致,文字内容必须使用中文,可以附加其他语种。说明书、标签中的文字、符号、图形、表格、数据等需相互一致,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说明书中涉及注册证载明内容的,应与注册证及其附件保持一致。同时,需告知使用者所有使用过程中相关的剩余风险。
(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需提供产品重要组件/关键成分或原材料的生产、关键工艺过程、灭菌等资料,具体见4.5和4.8小节内容。
三、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9号)[Z].2021.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Z].2021.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121号)[Z].2021.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Z].2014.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Z].2015.
[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Z].2015.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Z].2017.
[8]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源植入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79号)[Z].2020.
[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87号)[Z].2017.
[1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87号)[Z].2017.
[1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7〕345号)[Z].2007.
[1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75号)[Z].2017.
[1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基本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18号)[Z].2020.
[1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2021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5号)[Z].2021.
[1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5号)[Z].2021.
[1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2年第12号)[Z].2022.
[1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1号)[Z].2021.
[18]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3号)[Z].2021.
[1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2020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61号)[Z].2020.
[2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钙磷硅类骨填充材料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4号)[Z].2017.
[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金属接骨板内固定系统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1年修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2年第4号)[Z].2022.
[2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肌腱韧带固定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36号)[Z].2020.
[23]中国药典(2020版)[Z].2020.
[24]GB/T 42062-2022,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25]GB/T 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S].
[26]GB/T 12417.1-2008,无源外科植入物 骨接合与关节置换植入物 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S].
[27]YY 0341.1-2020,无源外科植入物 骨接合与脊柱植入物 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S].
[28]YYT 0640-2016,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S].
YY/T 1775.1-2021,可吸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可吸收植入物指南[S].
[29]YY/T 1806.1-2021,生物医用材料体外降解性能评价方法 第1部分:可降解聚酯类[S].
[30]YY/T 1776-2021,外科植入物聚乳酸材料中丙交酯单体含量的测定[S].
[31]YY/T 1678-2019,外科植入物用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检测方法[S].
[32]YY/T 0661-2017,外科植入物 半结晶型聚丙交酯聚合物和共聚物树脂(ASTM F1925-09)[S].
[33]YY/T 0510-2009,外科植入物用无定形聚丙交酯树脂和丙交酯-乙交酯共聚树脂 (ASTM F2579-06) [S].
[34]YY/T 0509-2009,生物可吸收内固定板和螺钉的标准要求和测试方法 (ASTM F2502-05)[S].
[35]YY/T 0474-2004,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 (ISO 13781:1997) [S].
[36]YY/T 0473-2004,外科植入物 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 (ISO 15814:1999) [S].
[37]YY/T 1558.3-2017,外科植入物 磷酸钙 第3部分: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钙骨替代物[S].
[38]YY/T 0683-2008,外科植入物用β-磷酸三钙[S].
[39]YY 0017-2016,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接骨板[S].
[40]YY 0018-2016,骨接合植入物 金属接骨螺钉[S].
[41]YY 0341.1-2020,无源外科植入物 骨接合与脊柱植入物 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S].
[42]YY/T 0340-2002,外科植入物 基本原则[S].
[43]YY/T 0342-2020,外科植入物 接骨板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测定[S].
[44]YY/T 1867-2023,运动医学植入器械 带线锚钉[S].
[45]YY 1116-202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S].
[46]YY/T 0640-2016,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S].
[47]YY/T 0466.1-2016,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S].
[48]陈学思著.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M].科学出版社.
[49]李顶新等编著,朱文利等译.聚乳酸实用指南(加工、制备及应用)(原著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
相关推荐
CIO提供以下相关文库下载、合规服务以及线上培训课程学习。